【节日】清明节传统文化知识,你真的都知道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清明节的起源说法虽有不同,但大致相当。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其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斗柄从“寅位”开始,然后顺时针旋转,当斗柄指向“乙位”时,为清明节气。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 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
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
起初,清明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 浸种耕田莫迟延。”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
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
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
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官方认定。
清明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植树节等;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三大著名“鬼节”。
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更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二次修订),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将清明、端午、中秋定为法定假日,清明、端午、中秋当日放假一天。
网上祭奠革命先烈,文明哀思。清明节,倡导文明祭扫,环保祭扫,绿色祭扫,“网上祭扫”,通过“献一束花、抒一句感言”等形式,向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英勇献身的民族英烈致敬,寄托对英烈的哀思,表达追思缅怀之情,树立健康、文明的祭祀新风。
清明节正是郊外踏青春游的好时节,是中华民族古老传统的节日,也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更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清明节将至,国家法定假日,有条件的朋友,利用假日回乡祭祖,缅怀亲人,也是中华民族追思祖宗的美德表现。
(本期编辑:企划部)